Figure 03:喊出“全球最强”的人形机器人,真能帮你搞定家务吗?



过去几年,人形机器人始终困在“实验室炫技”的怪圈里:能走路、能搬东西,却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——要么成本高到离谱,要么动作笨拙到连叠件T恤都做不好。直到Figure AI推出第三代产品Figure 03,这个赛道似乎终于有了“落地”的迹象:从2023年首款验证原型到如今,仅两年就完成三次迭代,CEO Brett Adcock更直接放话“这是全球最强大的人形机器人”。更关键的是,它把目标明明白白定在“实用”上——要做能走进家庭、帮你包揽家务的“帮手”,而不是摆在实验室的“展品”。 ## 一、核心目标:为“进家庭”而生的设计 Figure 03的所有升级,几乎都围绕“能在你家自主干活”展开。官方放出的演示视频里,CEO特意强调“所有操作都不是远程控制”,而它的“省流版”设计逻辑,每一条都指向“落地实用”: - **为Helix系统量身定制硬件**:作为Figure自研的“视觉-语言-动作”AI系统,Helix是机器人的“大脑”,而Figure 03的新传感系统、手部结构,都是为了激活这个“大脑”——让机器人能看懂场景、听懂指令,再做出精准动作。 - **家庭场景优先适配**:普通人最关心的“安全”“方便”,它都做了针对性优化:关键部位用多密度泡沫防夹伤,外壳裹着柔软织物避免磕碰;支持无线充电,踩上底座就能以2千瓦功率补能;音频系统也升级了——扬声器功率翻四倍、麦克风重新布局,哪怕在厨房噪音里,也能清晰识别你的指令。 - **把量产成本砍到“能用得起”**:过去人形机器人难落地,“贵”是核心瓶颈。Figure 03从设计之初就奔着量产去,零部件制造成本直接砍掉90%——这意味着它未来可能不再是“土豪专属”,普通家庭也有机会接触。 - **全球部署的野心**:低成本+高适配性,最终指向“商业落地”——不只是在北美市场试水,而是想走进全球家庭、企业,真正成为“有用的工具”。 ## 二、Helix系统:让机器人从“执行指令”到“学会思考” 如果说硬件是Figure 03的“四肢躯干”,那Helix AI系统就是它的“灵魂”。过去很多机器人的动作,都是靠工程师一条条编程实现的——比如“拿起杯子”要写一套代码,“放下杯子”又要另一套,死板又难适配新场景。但Helix不一样,它的设计逻辑是“模仿人类认知”,让机器人学会“自主思考”: - **System One:像人类的“本能反应”**:类似我们的神经系统,负责快速处理简单动作——比如手碰到热水会立刻缩回,机器人看到地上的杂物,不用“犹豫”就能快速定位。 - **System Two:像人类的“理性大脑”**:这是一套开源AI推理模型,训练数据来自互联网海量图文信息。它能帮机器人“理解场景”——比如看到桌上的脏碗,会判断“需要放进洗碗机”;看到散落的T恤,会知道“应该叠好放进衣柜”。 最厉害的是,Figure 03展示的大多数动作,都不是单独编程的,而是同一个神经网络“学会”的。换句话说,它不是在机械执行“第一步抬手、第二步抓物”,而是真的在“思考”:“我现在要做什么?怎么才能做好?” ## 三、硬件升级:细节里藏着“进家庭”的诚意 要在复杂的家庭环境里干活,光有“大脑”不够,“四肢”也得灵活、精准。Figure 03的硬件升级,几乎都踩在家庭场景的“痛点”上: - **视觉系统:看得更清、更快、更广**:新一代视觉系统专为“高频动作控制”设计——摄像头帧率翻倍,延迟降到原来的1/4,视野范围扩大60%,连柜子深处、桌子底下的东西都能看清。更贴心的是,每只手都装了掌部摄像头,哪怕主摄像头被柜子挡住(比如伸手拿碗),也能保持感知,不会“瞎忙活”。 - **手部设计:细到能抓回形针,稳到不捏碎鸡蛋**:手部是这次升级的“最大亮点”。首先,指尖用了更柔软的自适应材质,接触面积更大,抓杯子、抓T恤都更稳;其次,Figure干脆自研了第一代触觉传感器——每个指尖能感知3克的压力,相当于一枚回形针落在手上的重量。这种精度意味着:它能稳稳拿起鸡蛋不捏碎,也能及时发现“杯子要滑了”,赶紧调整抓握力度。 - **更轻、更安全、更好用**:相比前代Figure 02,03代重量减少9%,体积也缩小了,在客厅、厨房这种小空间里活动更灵活;外部软质材料能拆卸清洗,还能定制企业制服(比如酒店服务机器人);侧边的显示屏能显示身份信息,避免“认错机器人”的尴尬。 ## 四、现实差距:演示很精彩,落地仍需等 不过,“全球最强”的口号背后,人形机器人行业的“老难题”依然没完全解决——**演示效果≠实际能力**。今年8月,TIME记者探访Figure实验室时,就见证了这种“理想与现实的落差”: - 演示“把衣服放进洗衣机”时,前代Figure 02连续两次把衣服掉在地上,直到第三次才成功; - 到了9月Figure 03的演示,虽然能完成“放物品进洗碗机”“清理桌面杂物”,但“叠T恤”这个看似简单的家务,依旧是它的“死穴”——而这,其实是当前所有人形机器人的“通病”:越精细、越需要“手感”的动作,越难做好。 连CEO Adcock自己也承认:“我们希望它能在家庭里自主完成大多数任务,全天候工作,但现在还没做到。我们认为2026年能实现,但这需要巨大努力。”有意思的是,Figure 03是2025年发布的产品,却把目标定在了2026年——这种“画饼”,也侧面反映了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难度。 在此之前,Figure 03会先交给合作伙伴测试。而Adcock此前更激进的表态——“通用机器人18到24个月内实现”,如今看来,显然还需要更多时间。 ## 五、融资与野心:40万亿美元市场的争夺战 尽管落地有难度,但Figure AI的“底气”很足。上个月,它刚完成超10亿美元的C轮融资,投资方阵容堪称“豪华”:英伟达、英特尔、LG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,投后估值达到26亿美元。这笔钱的用途很明确:扩大量产规模、搭建更大的GPU训练集群、扩充数据采集团队——说到底,都是为了加速“机器人进家庭”的进程。 Adcock的野心不止于此。他算过一笔账:全球劳动力市场总规模约40万亿美元,而人形机器人的目标,就是抢占这个市场。“未来10年,甚至不到10年,全球最大的公司可能是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。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台,从洗碗到铺床;它们会进医疗领域,甚至参与太空殖民。” 这个40万亿美元的“大饼”确实诱人,但Figure能不能啃到,关键还得看Figure 03接下来的表现:成本能不能真的降下来?家务动作能不能更精准?普通人能不能轻松用起来?这些问题,比“全球最强”的口号更重要。 ## 结语:机器人进家庭,还要等多久? Figure 03的出现,确实让人形机器人“落地”的希望更近了一步——它不再追求“能做多难的动作”,而是聚焦“能帮人做多少家务”。但从“实验室演示”到“每天帮你叠衣服、洗碗”,中间还隔着无数工程难题:比如应对突发状况(杯子摔了怎么办)、适配不同家庭的布局(有的厨房大,有的厨房小)、降低长期使用的故障率…… Adcock说2026年能实现“全自主家务”,我们不妨拭目以待。但更现实的是,人形机器人走进普通家庭,可能不需要“完美”,只需要“够用”——哪怕一开始只能洗碗、清理桌面,也已经能帮很多人解决家务烦恼。至于未来会不会有数十亿台机器人走进生活,甚至参与太空殖民?或许,先让Figure 03把“叠T恤”这件小事做好,才是更实在的开始。
-
阿里重磅推出 AI 编程工具 Qoder:解锁 10 倍开发效率,预览期全功能免费开放,重构工程师工作流2025-08-23218
-
腾讯开源混元图像 3.0:80B 参数的多模态巨兽,能否改写文生图格局?2025-10-0156
-
CombatVLA – 淘天集团推出的3D动作游戏专用VLA模型2025-08-2021
-
马斯克携 Grokipedia 宣战维基百科:AI 驱动的知识平台能否重塑信息格局?2025-10-0113
-
李飞飞团队重磅发布 Marble:一张图生成 3D 世界,空间智能迎来新突破2025-09-2124
-
Nano Banana – AI图像编辑模型,具有极高的人物一致性2025-08-20264
-
Kimi K2 模型更新,带来更强的代码能力、更快的 API2025-09-0721
-
美团 LongCat-Flash-Chat 开源:560B 参数 MoE 模型引领高效 AI,100+tokens/s 推理 + 5 元 / 百万 token 低成本落地2025-09-01179
-
Apertus:瑞士开源大模型的破局之作,以多语言与透明性重塑 AI 生态2025-09-0617
-
Skywork Super Agents 新上线!AI Developer 打破全栈开发壁垒,非专业者也能轻松建站2025-09-2117